写于 2016-12-03 。

这本书试图在千年和万年的时间粒度上,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。为什么是欧洲人“发现”了美洲,为什么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在文明的发展上落后于欧亚大陆,为什么阿兹特克帝国的人们最终都没有发明出轮子,而在欧亚大陆在公元前3200年就在使用轮子和车子了。

作者认为,造成各大陆差异性的,是环境的差异。总结全书,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。

一是各大陆可以用于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的差异。

首先当然要气候有规律,其次又需要地理上丰富的差异但又不能造成地理阻隔,这样产生足够多的植物种类,人类才有可能在其中找到为数不多的集中可以驯化为粮食的植物。 这决定了粮食最早出现的地点是新月沃地和中国,有了粮食,更多的人口能够聚集起来,而人口是社会、宗教、政治、经济和军事发展最核心的基础。

非洲虽然有众多的大型哺乳动物,但它们的习性决定了没法被人驯化。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大型哺乳动物,在人类踏上这块大陆不久,就几乎全部灭绝了。这很有可能是人类捕猎的结果。到现在为止为数不多的集中驯化了的大型动物,全都来自欧亚大陆。阿兹特克帝国没有发明轮子,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用不上,因为没有可以拉车的动物。

二是各大陆文明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差异。

欧亚大陆是东西向的主轴线,非洲和美洲都是南北向的,澳大利益则是孤立在太平洋上。文明的传播,依赖于地理,尤其是维度导致的气候差异。动植物在同纬度的地域扩张是容易的,但要跨越温带和热带完全不同的气候,则基本不可能。除了维度,高山和沙漠也是形成文明传播阻隔的主要因素。

三是各大陆人口和面积上的差异。

所谓的“人口红利”。更多的人口意味着跟多的社群、更多的差异化、更丰富的交流和更强的竞争。这位创新发明提供了更好的环境,因为落后的社群往往会被先进的对手所淘汰。欧亚大陆作为最大的大陆,没有很大的地理阻隔,无数的社群在这块大陆上产生、交流、演变或淘汰,最终导致文明在这里得到最快的发展。

但并不是人口越多越好,重要的是多样性。中国的地理位置足够优越、人口也足够多,但还是从明朝开始了没落。作者认为,原因在于中国的多样性不够。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发展了两千年,导致广袤的土地上,人们说同一种语言、信仰同一种价值观,周边也没有什么可以竞争的社会。这就导致中国逐渐失去了创新发明的环境,整个社会的容错性和自纠错能力大大下降。对比欧洲,一直以来都是上百个小型的社会,他们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竞争。最终后果就是大航海诞生于欧洲而不是中国。而大航海觉得了近代世界的走向。

其实不仅是人类整体,我们每个个体的发展,也深深依赖于我们所处的环境。人人生而不平等。但相对于群体,个体有更大的可能冲破环境给我们的限制。在《智识分子》一书中,万维刚定义了他心目中的英雄,j就是那些超越了阶级的人,这一点我很赞同:

所谓英雄,就是超越了阶级出身、超越了周围环境、超越了性格局限,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,不能被大数据预测,给世界带来惊喜,最不像机器人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