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于 2017-03-11。

从小就听到一句话: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读书,小时候以为就是要努力挑错。

什么是批判性思维?《学会提问》这本书中,作者给出了“淘金式思维”的比喻:

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。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,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。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,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,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。

批判性思维的本质,就是面对信息,我们应该怎么做,才能让自己掌握信息的核心,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,让我们更具备主动权,拥有独立思考能力,保持清醒和理性。而不是被无知和谬误充斥在大脑中,被牵着鼻子走,陷入混沌与迷茫。

作者认为进行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是互动,也就是不断地提问。这也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。

批判性思维要求人既是对外的,也是对内的。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那些与既有观点一致的信息,而不是全面地评估所有论点论据。心智的发展、知识体系的生长,需要不断地修正。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”,保持谦卑并且开放的心态,允许甚至渴望自己的认知被外界和自己不断地挑战、修正乃至颠覆。因为我们理性地知道,这只会让自己更强大、更具人性。

我认为,批判性思维能让人们的价值观差别逐渐减小,然而它并不能解决根本价值观差异导致的认知差异。事实上批判性思维这个方法本身,就是构建在理性、科学和逻辑的价值观之上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,这个宇宙到底多大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,个人与整体是什么关系,当下与过去、未来是怎样叠加纠缠在一起的,这些“终极问题”的解答,只能通过信仰。科学、逻辑和理性本身,也是一种信仰。

掌握了“批判性思维”的“道”,明确了“不断提问”的“法”,书中的大部分内容,就简单地是“术”了。

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批判性思维具体方法的理解,基本分为三部分:

第一,提炼论点、论据和推理方法。无论什么样的信息,在进行下一步之前,都需要找到它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,否则一切都会失去基础。

第二,考察推理过程的合理性。这是最容易出谬误的一步,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常见的谬误,很有必要列出来:

  • 偷换概念谬误。
  • 诉诸公众谬误。
  •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。
  • 诉诸感情谬误。
  • 稻草人谬误。指歪曲对方观点,使其容易受到攻击,而事实上我们攻击的观点根本就不存在。
  •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。
  • 光环效应缪我。指使用模糊、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哦美德词汇,使我们倾向于统一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。
  • 转移话题谬误。
  • 循环论证谬误。
  • 以偏概全谬误。
  • 强求确定性谬误。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。
  • 错误类比谬误。
  • 过度简化原因谬误。
  • 事后归因谬误。指仅仅因为事件乙时间上在事件甲之后发生,就认为乙是由甲所造成的。

第三,得出合理的结论,扩展、修正自己的认知体系。对一个信息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后,必然会有所收获。如果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,那就可以扩充进自己的认知体系中,同时带来自省和修正。如果这个信息是荒谬的或没有有效信息的,那我们也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存在,有这样一些人存在,同时也让我们以后能够更高效地选择过滤信息。